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位教师9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目前已建设成基础物理、电工电子基础、近代物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信息通讯、电子工艺、通信工程等30个基础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8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800多万元。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研、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一百多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期刊发表,被SCI收录18篇。公开出版教材、参考书8部。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自治区科研课题14项。获自治区各类科研奖项4项,发明专利5项。2008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先导型院系”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呼伦贝尔学院理论物理科研创新团队称号。2016年物电学院被学校评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学院成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团队和空间电磁波生态遥感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带领学生进行电子设计与制作,并取得了许多优秀创新成果,创新团队在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3项,内蒙古自治区级特等奖二项,自治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铜奖各一项。
2022年招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移动互联网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方向) 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移动互联网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移动互联应用系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移动互联应用软件、硬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C语言、计算机专业英语、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XML、Java核心技术、Oracle数据库系统、Java Web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自动化、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与实现(Android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与实现。
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本专业注重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及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掌握现代传感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深入学习物联网的核心底层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培养能够在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应用领域从事设计、研究和管理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据采集技术、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原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Linux C语言程序设计、Arm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移植、嵌入式图形图像处理、Linux驱动程序设计、Zigbee与RFID技术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等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现代通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素养,能够在行业领域,从事通信系统及网络的规划设计、技术开发、安装调试、工程建设,运行维护以及相关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通信技术、光接入网络技术、4G、5G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光传输技术等。
物理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了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能力的物理学基础性人才,并能得到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能适应在中学校从事物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近代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物理教学论、电工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注: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均为校企合作“3+1”模式,既3年在校本部学习,最后1年进合作办学企业在企业环境下实习实训。培养理念: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既本科标准+职业能力。